新小说

第八百七十八章 大宋从不缺乏能人(2 / 3)

旧对他曾经从事过贱业,认为陈子美与他们格格不入。

所以这个政策,对于他们来说,压根就没有什么好反对的。

“那李太宰就去办这件事吧。”赵桓示意李纲放手去做,一如当初一样,自己给他兜底。

税务分级收税的制度还包括邸店不入流商贾的扶持政策,当然李纲做这套税务分级制度的目的,压根就不是响应官家“王为民为天”的思想,也并非有着共同富裕的宏图伟业。

他完全是为了打击邸店一等豪商的影响力而存在。

淮南陈家与官家的内帑在高丽争利,让李纲看到了一等豪商们的恐怖影响力!

眼下一等豪商们还能控制,毕竟天底下最大的商贾,就是官家的内帑产业。然后才是以国帑为核心的国帑产业。

但是这依然让李纲耿耿于怀。

他的目的,就是分化邸店一等豪商的影响力,若是在高额税务的压制下,能够将邸店一等豪商分而划之,与当年主父偃提出的“推恩令”削藩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作为皇权的卫道士,他坚决抵制一切可能影响皇权的存在,因为在他心里,官家一直反复提及的对皇帝的限制,在商量之初,就会被李纲坚决否定。

他是为了维护秩序,而赵桓也顺势同意了李纲关于进一步推动商改的措施。

当然对邸店不入流的商贾的扶持的税收政策,两人一拍即合。一个抱着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,一个抱着分化邸店一等豪商影响力,对秩序的维护。

殊途同归。

而对于一等豪商并未不是仅仅一向分级收税制度,还包括了反垄断的法案,具体的条文,李纲还在摸索,但是蔡京已经在李纲之前,对反垄断之事,趟出了巨大的一步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李纲站在蔡京的成果上,进一步的推动了反垄断的产业的规范。

方腊的起义,因为江南地龙翻身,大地震这个天灾导致的民无定所而起,其实根本的还是赵佶越过宰相和六部,直接对江南两地盐政做出了干预,这导致了方腊起义在江南、两浙有了群众基础。

而蔡京在之后的政策修改中,对赵佶的政策展开了拨乱反正。

赵佶的做法是发行盐钞,以盐为本位制度,发行的盐钞上,只标明了盐的价格和数量,没有期限。

这就造成了盐商们把盐钞买回去之后,邸店各地盐商坐到一起,手持盐钞,商定价格,囤货居奇,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盐价。

这有点类似后世期货的金融工具,在大宋导致了食盐价格飙升,从过去的十五文可购买一家五口半旬用盐,直接飙升到了三百多文。在方腊起事之前,盐的价格还在飙升。

但是盐工和盐场们,还是按照朝廷定制的价格出盐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