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二百章 出城,干他一票再说的大明军传统(2 / 6)

督促出兵的诏书吗?

耿如杞忧心忡忡的打开了手中的信封,信里的内容并不多,但是却是让耿如杞会心一笑。

万岁这次依旧没有对归化城的战局有任何的最高指示,只是单纯的问候。

并且给耿如杞划了一条线?若是有必要,可弃守归化城?并且明言此信会在文渊阁备案,让耿如杞不要有什么后顾之忧。

本身归化城就是羁縻卫所?若是不可力守,可退。

说到底?代善能带着鹰犬来到归化城?是大明朝廷对不起耿如杞?而不是耿如杞对不起大明,若非宣府巡抚资敌,耿如杞这仗说不定都不用打。

宣府巡抚沈棨首先是大明朝的巡抚,能干出资敌的事,也是因为他巡抚的身份,而不是因为沈棨是耿如杞的同门师弟。

耿如杞对于这条推至大同的线,不置可否,大明与建奴屡战屡败,除了毛文龙稍微有点成绩以外,都不太能称得上捷报二字,大明皇帝判断归化城的局势十分危急,并且给耿如杞退路,是用皇帝信用背负了臣子的失土之责。

但是耿如杞是个地道的老西,轴的很,他清楚建奴的厉害,自然也清楚大明朝军队并非想象的那样废物。

知己知彼,是一个将领必修的功课。

耿如杞需要证明大明军并不是废物这一点,并不困难,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就完事了。

这封信里,让耿如杞发笑的是万岁这等危急的情况下,居然又给了他其他方面的最高指示。

【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,不能谴责胜利者,这是一般的公理。】

判断大明皇帝的诏书到底是否出自皇帝之口,还是朝臣们代笔,最大的特点就是皇帝亲手写的手书都是白话文,这也算是当年朱元璋留下的一个传统之一。

圣旨讲究一个通传天下,天下读书人几何?皱巴巴的文言文,几个人能看得懂?

所以朱元璋喜欢白话文的圣旨,后来的大明皇帝都是以白话文为主。

但凡是文绉绉的,大量的排比,无数的引经据典,那必然是文渊阁或者司礼监代笔写出来的。

这句话很值得玩味。

大明皇帝给耿如杞划了可以退守大同府的最后红线,但同时又告诉他,胜利者是不受审判,也不会被谴责,其中的潜台词十分明显。

耿如杞这仗要是输了,命肯定能保住,大明皇帝说的。

但是其他的,大明皇帝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,来保护他继续做他的镇西王了。

“万岁真乃是个趣人。”耿如杞笑着将书信收进了怀里。

郭尚礼撇了撇嘴,只有说到万岁爷的时候,耿如杞那张抹了毒的嘴才会跟摸了蜜一样。

“欺软怕硬。”郭尚礼嘟囔着对耿如杞抱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