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章 自陈疏(3 / 5)
官的大宋朝,在平定方腊漆园起义之后,宋徽宗下令对苏松地区进行十抽一的杀令,以杀震慑。
朱由检收到耿如杞的奏疏的时候,也只能叹息,最终朱批了耿如杞请斩叛军的奏疏。
就如同耿如杞懊恼自己的马能再快一点,在大同左卫哗营之前,赶回大同一样,朱由检也有些懊恼,自己的罪己诏下的还是慢了些。
鼓噪索饷,朱由检不怕,总归是好说好商量,大明欠饷,饥兵索饷,何错之有?但是一旦哗营,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,这不是他没有仁德,而是叛乱被平定的必然下场。
朱由检的罪己诏下发之后,各地军镇的议论很多,这份罪己诏还包括着具体解决欠饷的倒计时,这方面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立下的军令状,在逐渐稳定了京师的物价之后,户部有了更多的人手,对这方面进行清算。
各地军镇议论极多,但是他们对于大明皇帝是否能够解决欠饷,多数保持乐观的额态度。
这种乐观的态度,也让尚虞备用处的奸细们散播的谣言变得无力,各地军镇再没有鼓噪之声。
皇帝是天子嘛,天子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?
这就是军卒们乐观的原因。
但是朱由检作为大明的天子,他的确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在封建时代,唯一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,而现在大明绝大多数的土地,都掌控在勋戚、退休的官吏、当地的缙绅、巨贾、宗族头领手中,而这些人在大明中,连一分都占不了,剩余的九成九都是最普通的百姓。
其中最过于难缠的就是缙绅。
缙绅,是国家权力、法律统治无法、无力达到最基层时,一种必然的“中间商”产物。
大明在洪武年间,对贪官污吏的治理,同样对缙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打击,这种打击的力度,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一直持续,这也是当年的鱼鳞册和皇册,可以十分有效统计的原因。
鱼鳞图册,是大明的丈量册,土地登记簿册,将房屋、山林、池塘、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,表明相应的名称,是民间田地之总册。
黄册,以户为单位,详细登载乡贯、姓名、年龄、丁口、田宅、资产,并按从事职业,划定户籍。
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次划分鱼鳞册和黄册之时,河南、湖广、陕西、山西、南直隶、浙江、福建等地的所有鱼鳞册和黄册的数字,和万历九年的大规模人口普查和田地普查,一模一样。
缙绅横行,勋戚、退休官吏、宗族首领、巨贾们主导的乡野公共事务的结果,就是基层社会彻底的丛林化,涉黑涉恶势力和地方土豪地主,把持整个基层社会,进而向着朝堂索要更多的权力。
“我们吃的饭、穿的衣、住的房、花的钱,都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