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一百三十四章 毕自严的蹬鼻子上脸(2 / 5)

自严就离开了。

朱由检走了上去,捡起了奏疏,是一本未写完的贺表,辞藻极其华丽,看来毕自严写的也是十分的吃力,看墨迹,也是断断续续写了很久,有点七天憋了五个字的样子,都是些阿谀奉承的词。

在朱由检看来,这种文章写的麻烦,还浪费时间,他看的更是费劲,朝臣们的阿谀奉承,可以用恶臭无比来形容。

比肩尧舜之类的话,张口就来。

这是朝臣们的过年给皇帝上的贺表,皇帝也不会看,但是朝臣们不得不写。

朱由检看了两句,就仍在了一旁,说道:“王伴伴,你到司礼监去一趟,今年的贺表一切从简,知会下去,朕不会详阅,让朝臣们就随意些。”

“是。”王承恩俯首,也离开了西暖阁。

诺大个西暖阁就剩下了朱由检一个人,他打开手中毕自严的奏疏。

其实毕自严这封奏疏就说了一件事,就是彻底分离内帑和国帑,改善大明朝政的财税制度。

也是在回答朱由检最开始的提问,为什么大明朝不铸钱,大明通宝的发行量,可以用稀少来形容。

除了铜料太少这种客观的因素以外,还有主观因素。

因为铸钱收入的六分之五都归户部新旧太仓,也就是国帑,而六分之一归内府司钥库,也就是内帑。

铸钱,大明皇帝捞不到多少好处,所以大明皇帝也从未操心过这里面的门道。

而大明的内附司钥库的主要收入,是万历十五年起,所有的钞关收入一半折色归太仓,一半本色钱钞归司钥库,所以大明一直主发宝钞,而不铸钱。

大明皇帝一直关注宝钞,而不关注铸钱,导致了市场的铜银货币一直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。

这也是为何朱由检和毕自严到现在都明知道江南、苏松的税赋重的压死人,但是他们却不能蠲免苏松和江南税赋的原因。

工部也有自己的节慎库、兵部太仆寺有自己的常盈库、内监有自己的司钥库,礼部、光禄寺也有自己的银库。

比如工部的节慎库四司料银岁额就有五十万两,最主要的财政来源,就是南直隶。

所以,大明皇帝想能蠲免苏松和江南税赋,却不能。

因为朝廷的六部都指着重税过活。

大明的财政的乱象,岂止是一盘散沙?

所有人都在一个碗里扒拉吃饭,人人却都有自己的小金库,真正用钱的时候,把库门一开就是一顿哭穷。

真正用钱的时候,就是找冤大头抗雷。

万历、天启年间的三大殿的修缮,就是找的工部抗的雷,但是工部居于六部之末,哪里有这么多的银子?只好四处拆借。

而到了辽东战事频繁,户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