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七章 历史大势(2 / 5)
对社会的观察进行总结,无论多么脚踏实地,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形而上的讨论,理想化。
但是大明两万万人丁的思维怎么可能完全一样?
在总结出政治哲学本身的时候,就会出现对立,就会产生异端,为了消灭异端,无所不用其极,进而出现党争,进而出现让人匪夷所思之事。
比如大明朝的熊廷弼被传首九边,就是类似于西党、浙党、楚党、东林党、京党、阉党斗来斗去的党争。
第二个叫做普世。
除了名族主义外,其余的意识形态,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普世价值的倾向,它们往往带有极强的破坏性,破坏既定的政治框架和平衡,并且依照自己的理念,对既有框架进行改造。
而这种改造的破坏力,大明眼下压根承受不起,本就腐朽的王朝,若是强行用意识形态去束缚改造,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厦倾覆。
第三个叫做务虚。
强调实践,崇尚现实,本身就是一种务虚,空谈,伴随着空谈出现的就是内耗和空转。
亦如眼下大明朝,朝臣们为了节省开支而上书请求裁撤驿站的诏书,其中有坏坯在居中谋求私利,但是更多的人在侃侃而谈,坐而论道,从来不脚踏实地的考虑问题。
也就会出现倪元璐这样的人,明明不坏,但是蠢了些,就会误入歧途。
第四个叫做教条。
何为教条?
就是攥着某些人的解释,反复的唠叨,孔子老先生都已经去世近两千年了,大明的儒家学子们,还在抱着两千年前的文章呓语,哪怕是王阳明的心学,依旧有无数的弟子以得到王阳明的亲手批注而喜不自禁。
丝毫不考虑这些两千年前的文章或者王阳明的文章,都有鲜明的时效性。
这些蕴含着道理的文章,慢慢变成了经文,经文又变成了教条,教条最后变成清规戒律。任何不符合清规戒律的解读,都是异端。
这四个特点相辅相成,不停的制造着地上神国式的乌托邦,理想中的世界,但是却脱离群众,脱离民众,脱离实际,渐行渐远。
而这些特点,大明的无为教和无为老母,完全符合所有的特点。
而名族主义,却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,因为名族主义本身就诞生于客观事实,并没有政治哲学家的总结,没有政治哲学的出现,直接产生的意识形态。
事实上,自从北宋末年,宋徽宗、宋钦宗二帝北狩之后,名族主义的构建,就开始有了根基,而岳飞被宋高宗赵构所杀,本身就是在打断中国名族主义国家构建的进程。
而大明的立国,驱逐北元,复中华衣冠,本身就是一种名族主义国家构建的推动。
但是朱元璋这个人重视家庭,广封朱家子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