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零七章 马革裹尸还(3 / 8)
研究吧。”
“他们?也就薪水比助手多点。助手一个月180块,但能跟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做项目,做出来了还有项目奖金。国内研究所单个项目能分10万块经费的有几个?最后就是拿着几百块的死工资混吃等死,好多三四十岁的研究员,一年做的实验还没我一个月做的多。”或许是被苏城的笑容给迷惑了,实习生也放开了,道:“再说了,只要做了助理研究员,一个月的薪水就有千把块,做副研究员有两三千块,等两年就赚回来了!”
以大华实业的薪水标准,即使没有“特殊贡献”的普通研究人员,每月的薪水也在千元以上,根据级别的不同,2000元甚至3000元的薪资都很普遍。
当然,大华的普通研究人员,在国内也是难得的学术精英。前两年直接招收刚毕业的学生,其履历和大学成绩能闪瞎一房间的氪金狗眼,全国竞赛的高分成绩,全国奖学金或者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都只是开胃菜……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精英教育,这一点直到20年以后都没什么变化。虽然不学习也能毕业的,但若是想要好好学习,并且得到极好的成绩,那仍然是不容易的。
无论媒体如何贬低中国的大学教育,哪怕有90%的学生在大学是不学习的,仍有10%的学生是学习的。任何一名学生想要拔得头筹,仍然少不了残酷的竞争。事实上,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向是面对拔尖的10%甚至5%的学生的,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过量的课业要求直到20年后也没有改变,扩招也许增加了入学人数,但并未降低大学的课业要求。对于没有打牢基础的90%的学生来说,他们也许会在商业、政治或者艺术方面有所成就,但是,除非花费数倍的时间,否则大部分人在入学伊始,已经注定不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了。
对现在的大华实业来说,能在毕业之初就加入的学生,各方面的条件都必须是拔尖的,基本上,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的履历都必须是最漂亮的10%才有面试的机会,待遇和地位日益升高的大华实验室的要求自然是更高了,仅仅是笔试和面试两道难关,就能刷下大部分的精英学生,缺少名师和优良教学设备的学校学生,基本已经很难进入大华实验室的门了。
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大华实验室现在实行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制度,以后加入大华实验室的难度只会增加,不会减少。至少,除了那些做出了成绩的大牛小牛级人物,绝大多数的新人,都要从实习生做起了。
但是,相比国内的研究所,大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也要大的多。90年代正是国内研究机构的低潮期,匮乏的经费甚至不足以保障研究员的工资福利,又哪里能像是大华实验室这样烧钱似的做昂贵的材料实验。
这样的情景,至少在十年以内是很难改变的。尤其在专利法施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