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四百四十三章 结论(3 / 4)

荣尚国翻翻眼皮,心想,还真的有第二件事。

只听苏城继续说道:“不论大华和中船的哪几个船厂合作,希望詹志芳同志,不要涉及到大华的业务。”

詹志芳代表的正是中船内部的保守势力,自从大华涉足造船以来,他就和大华实业不对付。以前的时候,苏城还撬不动一名副部级官员的任命,但要拒绝一名副部级官员的合作,正是时候。

孙道孚意外的问:“什么意思?”

苏城淡淡的道:“凡是大华和大华关联的船厂的文件上,我不希望看到詹志芳同志的签字,或者他的直属部门的参与。同时,所有相关的谈判、具体的工作,也请不要詹志芳同志的参与。他是集团的副总,想来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吧。”

孙道孚的脸色刷的变了,气道:“中船集团内部的职务任命,还轮不到大华来插手。”

苏城笑笑,道:“你要任命他做什么,我不管,但是,我是不会和他合作的。这一点我提前声明了。如果中船集团一定要派他过来,那技术扩散就立刻停止,订单转让,设备转让等等,都将停止。”

他手上的筹码太多了,孙道孚眼神不善的看向苏城,终究只能看着了。

中船人此时还没有意识到,中船集团对大华船业的依存度和联系,会紧密到何种程度。

不能参与大华实业的项目,詹志芳自然会被排斥出权力圈子了。

“那就这样吧。”孙道孚也疲倦的厉害。

6月18日。

国务院的审核通过,荣尚国、李冠等分厂的总经理,开始分别与大华船业谈判。

这种时候,就连荣尚国都不敢矫情。

大华实业虽然不准备拿出现金,但有多少设备,多少厂房,提前提供多少原材料,甚至谁先谁后,都是有极大分别的。

很快,收到消息的各船厂,纷纷派人来到本埠。

如黄恒丰这样的船厂总经理,其实还有不少。

桂江造船厂这样的企业,一年都造不了几艘万吨船舶,也不会在消息确定以前,急火火的跑来和江南造船厂之类的船企竞争。

但是,等到国务院批准了大华实业的收购以后,希望得到技术扩散的船厂就坐不住了。

在争夺资源方面,国企向来训练有素。

不管是哪个国企申请下来的项目,总有其他的企业想分一杯羹。哪怕没什么直接关联,或者没出过力气,到最后得到好处也并不奇怪。

对国内的船企来说,大家都是中船下属的厂子,前期是否参与并不重要,后期想要参与,集团总没有拒绝的理由。

于是,眼睛原本盯着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名额的大型船厂,突然发现身边满是盯着巨型总段工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