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四百一十五章 参与竞标(3 / 4)

苏城微微一笑,道:“那就按这个名单来?”

“就按这个名单来。”荣尚国说着放松下来,笑道:“那时间方面,咱们确定10个半月?我们预留半个月的时间,应该能保证完成。”

就在荣尚国觉得几乎没有争议的情况下,董峰眉骨一抖,道:“10个半月,我们恐怕拿不到订单了。”

“嗯?”

“就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,现代重工能轻松的将时间压到10个月以内,因此,我想他们会选择9个月到10个月之间的交货期。”

荣尚国面色不豫,道:“韩国的现代重工一家,难道能吃下30多艘船?”

“现代重工刚刚扩建了工厂,手上订单不多,要是放给他们吃的话,10艘船肯定没问题。这次来的还有日本的船厂和欧洲的船厂,他们最少要拿走几艘大船。另外,三星重工和stx都有能力摘取订单,他们处于技术共享的状态……”董峰的语速有点快,但说的非常清晰。

信息匮乏的人,说起话来就有点缺乏底气。荣尚国不高兴归不高兴,还是问道:“那以你的想法,我们也要将时间订在10个月了?”

“最好是9个半月比较稳妥。”

听他这么说,荣尚国反而换了表情,问:“大华能在9个半月里完成一艘5万吨级船舶的制造?”

“勉强能够做到。”这一次,是苏城回答了。

随着大华船业的熟练工的增多,大华船业的生产能力是跳跃性增涨的。这不光是工人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,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大华船业的海上钻井平台互换工人了。

大华船业做海上钻井平台都有4年时间了,人员非常稳定,几乎大部分工人都有5年以上经验,按照国际标准,这些工人都能算是熟练工。

大华海上钻井平台的生产任务也很紧张,而且利润颇高,直接抽调工人,会造成太大损失。但是,如果用大华船业培训了一两年的工人,调换部分的高级技工和熟练工,却能让海上钻井平台部门不减速的情况下,提高造船部门的速度。

这种做法,建国初期的国企其实经常使用。

那时候,上海和东北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,将外地工人和东北或者上海的工人互换,在人数不超过30%的情况下,上海和东北的工厂几乎不会受到影响,但外地的工厂却能迅速发展起来。

当时的石油部、六机部、兵器部全国四处设厂,用的其实都是这种方式。

荣尚国显然没有料到大华能用9个半月完成一艘船的建造。他默默的算了一下,道:“如果是9个半月,江南造船厂最多只能承揽一艘船。而且,利润不高,这样的话,和我们的初衷就不符了。”

“用分段造船法,提前一个月完成还是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