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七章 变动(3 / 4)
14亿美元是孤注一掷了,做大乙烯项目都不够,别说配套的炼油厂了。”
听到这里,刘秋小声说:“如果资金不够的话,台塑退出,我们还有什么办法?国家会不会贷款给我们?”
“刚才已经算上了国家贷款了。”张超提醒了一句。
一群人坐在那里,开始冥思苦想。
苏城很不地道的回了自己的房间。他其实不是特别担心资金的问题,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数月,他从瑟坦油田赚到了大量的超额利润。接下来,原油价格走低,他也能从期货市场上攫取好处。而且,石化基地也不是一天建成的。7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,先期也许只要几万美元就足够了,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。
这一点,大华实业的基础很好。
但是,大华实业集团的其他人,却没人把期货市场当作是赚钱的渠道。就经验而言,大公司涉足金融赌场的,得到好运的实在不多。
因此,所有人首先考虑的是银行融资的渠道,其次也是出售资产或借款——不用说,要用10亿美元的资金撬动70亿美元,困难是极大的。
张超已在考虑如何劝说苏城放弃了。90%的负债率是很恐怖的事,除了铁道部这样的企业,普通企业是很难负担的。财务成本占据公司大部分支出的公司,要扭亏为盈将变的很困难。
所有人都在思考,基于自己所知道的信息,并做出决定。
对每个人来说,这都不轻松。
到了晚上,大家准备休息的时候,毛主任亲自打电话过来通知:“苏董,明天请你到六号楼,讨论一下海沧计划。”
苏城一下子从昏昏欲睡中清醒过来:“有谁参加?”
“能源部、中石化、中石油和中海油。”
“又是这四家?”
毛主任无奈道:“你还想要哪几家。不过,能源部内部有分歧,中石化对石化基地比较有兴趣,中石油和中海油比较反对,能源部主要做指导,你知道就行了。哦,现在要加上大华。”
1998年国企改革以前,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分工很明确,中石油主攻石油产业的上游,从地球物理勘探到钻井再到采油,兼有一定的炼油业务。中石油则从炼油业务开始囊括下游产业链,生产乙烯、甲醇等石化产品,用乙烯等石化产品生产聚乙烯等石油化工商品……因此,1990年的中石油既没有石化产业链,也没有进军石化的念头,让他们出钱挽救海沧计划,多少有些一厢情愿。中海油,以及能源部代表的煤炭、电力一样,都不想插足石化业,全属凑数性质。
苏城考虑着道:“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可小多了。”
“小而灵活嘛。”毛主任呵呵笑了两声“比例呢?”苏城想起竞标油田的时候,大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