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章 夸街(3 / 4)
景下,大华实业的薪酬水平堪比后世的外企,这种情形下的加班,往往更容易被接受。
苏城突然想到舒兰那日用荤油做春卷,说板油难买,转头问道:“那工人拿到工资,能买到商品吗?”
陈良嘿嘿一笑,道:“抢呗。”
身边几位大娘,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。
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里,通货膨胀和物资紧张轮番儿出现,有时候一起来,衣服、被罩、火柴、副食品,或者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……无论是耐用品还是日常用品,都在抢购的范围内。
苏城也遭遇过抢购浪潮,只是有了美元后,改去华侨商店购物——中国人生产的最精致商品,这个时期都是用来换外汇的,在不追求高科技的前提下,生活品质并没有多少降低。
“以前,咱们遇到物资短缺怎么解决?”苏城一边问,一边向办公室走去。抢购来的多了,各国企都有自己的招数。
陈良就得意的笑道:“我们以前都是换。咱们和化工厂的关系好,给他们多批点材料,再通过他们联系化肥厂、化纤厂、再联系地方物资局、副食品厂和布料厂。这几年油田效益好,从上面也能要来东西。”
苏城也笑,这个交易链可真不短。要说起来,八九十年代,甚至到21世纪初,工业上游企业的生活都不怎么样。
进到办公室里,陈良更是食指向上,点睛道:“最主要的是,油田有外汇。”
苏城颔首。初来东*营,他就见识到了油田的进口大客车,对油田的外汇价值深有体会。
不过,在苏城眼里,吃不起肥肉,说起幸福多少有些心虚。
苏城想了想,道:“陈主席,你能不能给咱搞一批好肉?大家劳动强度这么大,清汤寡水的,身子怕是撑不住。”
东营有肉铺,数量还挺不少。但职工一方面舍不得买,一方面要抢着买肥肉。谁都舍不得把有限的钱,花在排骨和腱子肉上。
苏城所谓好肉,在此时有一个形象的标准“四指厚的膘”。
在饲料尚未大行其道的时候,膘肥体壮的猪,还真是挺稀罕的,味道也相当不错——不是体魄健壮,基因优良的猪种,它根本长不出四指厚的膘。
陈良以为苏城想给职工食堂加餐,一拍胸脯道:“您说个数,我弄来给您送过去。”
苏城摸着下巴想了想,道:“咱们一千多号人,每人30斤的话……”
“打住,打住。”陈良吓坏了,眼睛发直道:“我的天爷!苏厂长,这才过重阳节呢,您就准备年货了。这时节,我到哪里找几万斤猪肉去,还得是好肉,根本不可能。”
“1万斤肉,也才五六十只猪吧。”苏城怀疑的看着他。
“苏厂长啊!五六十只猪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