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节(3 / 6)
婆心慈,答应我把她独家的桂香菊花糕传给我姨,让她好谋个营生,如今看着姨她生活有了着落,我也就安心了。”
老太太朝南蕙笑道:“听听,快听听,这才多几岁的小姑娘啊,说话老气横秋的,跟个老太太似的,还安心了呢。”
南蕙应景儿地笑了起来,“这小孩子啊最喜欢的就是装大人,奴婢听奴婢的娘说,小时候大公子也被人说是小大人呢。”
“可不是么?”提起楚寔,就把话题给岔开了,老太太又欢喜了起来。
楚寔可是她的骄傲啊呢,钦点状元之后,便成了翰林院的修撰,如今却又加了“知制诰”。虽不是什么显赫的官职,却是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的,看似没有实权,可能常常见着皇帝,这就是其他官员所比不了的。
说起来,以楚寔的资历要加知制诰,实在是浅了些。但他却别有一个优势,那就是字写得极好,连皇帝都赞了数次。
这草拟诏令的不就得字好么?因此皇帝亲自点了楚寔,而楚寔更是文思敏捷,行文措辞都极贴合上意,拟的诏令抚慰大臣委婉时如谆谆嘱咐之慈亲,严厉时则词锋健硕,令人听之便心惭,叙事时又言简意赅,条理清晰,皇帝屡有夸赞。
是问,楚寔如此,老太太焉能不自豪不欢喜。
日子在平静中缓缓地流淌,叫人毫不察觉地,楚府的几位小姑娘便都成了大姑娘了。
今春,季泠便该十四了,而去年二姑娘贞珍业已出嫁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 看了下上章的留言,有个别读者觉得季泠是吃里扒外,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太严重,很偏颇。
季泠并没偷拿楚府的东西去补贴余芳家,她的月银那是归她自己支配的,她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个。我觉得这个称不上吃里扒外。
大家觉得她没心没肺,是用她对余芳的态度和对老太太等人去比。觉得都是只待了一年多,为什么不能一样?
可是人跟人的感情,可不是只用时间来衡量的。
季泠家里遭难时,是余芳一手拯救了她。她在余芳家里,是个活泼泼的人,找到了归属的感觉。但是再看她入楚府,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定位。府里除了老太太对她好一些(楚寔我不点评),其他人对她是个什么态度?贞静淑婉要么瞧不起她,要么就是敌视她,丫头、婆子又是个什么态度?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让一个小孩子产生归属感?人心本就是偏的,这种环境,我觉得从人性来讲,季泠难道不应该极度思念余芳?而老太太对季泠的好,季泠也很通透,那真的是有条件的,她乖巧,就能得青睐,如果淘气就得另说了,退回去也不是不可能。
再说了,人性里有种很自然的态度,就是照顾弱者。余芳家里穷,而老太太什么都不缺,季泠自然会偏于照顾余芳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