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节(3 / 8)
骄傲这一点,至于演员这一行,我入圈太晚了,我还没有向大家很好的证明自己,等我多拍几部电影,大家自然不会再说我运气好。”
“听起来似乎真的是这样!”记者笑着应道。
……
在国内,连夏或许会成为焦点人物,但是放在国外,即使是李晓兰和梁锦华,也免不了沦为汤姆-汉克斯等明星的陪衬,从两者在红毯两边媒体热切度,连夏感觉到自家的巨星影响力和别人家的国际巨星影响力的差距。
许是因为三个月前连夏刚刚在奥斯卡红毯上亮相,许多记者对她还有印象,和奥斯卡红毯上记者低头调相机不同,在戛纳国际电影节,海外媒体对连夏热情程度似乎高了一些,一些外国记者甚至操着不怎么流利的中文,唤连夏的名字。
连夏转身摆裙时,许多记者会拿起相机,记录下这位年轻的中国女星的笑颜。
当然,也不排除华创为了年度巨制《太平盛世》在世界范围内地毯式的宣传,将海报贴到大街小巷,让外国人不得不记住连夏这张脸。
国外大片在中国非常受欢迎,许多观众都愿意走进电影院欣赏好莱坞大片,不过我们的大片在国外却备受冷遇。
谢选曾经对连夏说过,所有的差异都是因为我们的电影还没有得到国际主流的承认。
就像连夏之前说的,老外更多是用猎奇的心理去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,而不是真正认同它,我们的文化更像是老外的餐后甜点而不是正餐。
就像《靖康变》和《太平盛世》,外国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漂亮的服饰和精美的配饰,除了业内人士,和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人,几乎没有人能看懂《靖康变》说的什么,他们可以明白小将军公孙彦战死沙场,女主角柳寄奴会选择自杀,因为国外有罗密欧和朱丽叶,但是他们却不能明白为什么李师师哭得那么伤心那么绝望却不去死,为什么在寺庙里躲了那么长时间,等皇帝的死讯传开,才选择出家?
中国人的感情太含蓄,和外国人三观不符合,即使《靖康变》已经非常浅白,还会有外国观众在公众平台反应看不懂。
文化差异,真不是一部电影两部电影就可以扭转过来。
不过许国冲却和谢选有不同的看法,在谢选认为文化差异导致中国电影难以走出亚洲,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,导致本国文化的流失,谢选认为中国电影人应该坚守本国文化,谢选也正是这样做的。
许国冲却认为迎合也没什么,“他们看不懂,我们就拍一些他们能看懂的东西,先卖了钱再讲究内涵,等他们喜欢上中国电影了,自然也就会了解中国的文化,我们的市场也就不止是让他们走进来,而是我们平等的走来走去。”
两位导演观点不同,做法不同,但他们都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