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6节(5 / 8)
来恐吓大邺士兵。屠城的手段也经常使用,甚至在贺拔公年轻时候还出过震惊大邺的事件——突厥将领驱逐汉民脱光上衣匍匐在地上,不拿武器,作为军队的“先锋”去冲撞对方的军阵。
然而一是大邺当年也够狠,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全面反击,打的突厥北退,一个冬天冻死三成百姓将士,他们知道疼了;二就是大邺作为对外开放的混血王朝,军队之中各族人都有,大月氏、突厥和沙陀部落占得比例很高,模糊了民族仇恨的界限,打仗的手段也逐渐趋于和平。
在北方常年的战场上,双方都意识到作为战争的底线,意识到了残忍的后果;然而在这里……显然还没能经历足够多的战争,进化出这样的自觉来。
崔季明与魏军的身影在建康围城的大军外围出现的时候,她居然看到这些慌张组队的将士们,率先搬出了曾经世代居住在这里的“流民”,让他们匍匐过来抵抗他们的骑兵和步兵。
若不是外头围的这层太厚了,崔季明与对方的人数太过悬殊,崔季明还会想些什么妙计。然而现在一是妙计对于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建康也不管用,二则是她心里有恨,她根本不想用什么手段,就想正面狠狠的打到他们血崩肉碎!
当无数慌张的流民连保暖的衣物都没有,惊恐又无法的冲向他们列阵的大军。黑夜中看不清人数的魏军大军中传来了号令的鼓声,无数流民被后头的刀剑逼的往前奔跑的时候,就看着大邺的步兵后撤半步,侧身而立,手中近一人高的大盾铿一声齐刷刷立在了原地,从大盾侧面的缝隙之中该探出的长矛却没有露头,他们只是单纯防御,如一堵墙静默的立在这里。
最前头的流民脑袋撞在了这木底蒙皮的大盾上,后头的人惊恐的挤上来。
此盾名吴魁,大而平,是三国时期吴地常用的盾牌,在北方却很少见,崔季明是第一次用,就用在了这盾牌发家的地方。
就在人越挤越多,不少可能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少女被旁边的挤倒,踩的连声儿都没来得及发出就没气了,魏军的军队里却同时爆发出了整齐的呼喝:“向北犹有活路!”
军队粗噶又整齐的声音响亮在这建康城外明与暗的界限之上,这六个字听起来有点啰嗦,但最前头的几排流民,率先明白了意思。
“向北犹有活路!”这样的呼喝还在重复,与震耳欲聋的吼声相比,整齐的盾带着冰凉的水汽伫立着。
“向北犹有活路!”
终于流民开始动了。
逃命的速度永远能爆发到极限,无数的流民拽上手边能拽的人,沿着这盾阵的两侧向旁边奔逃,如遇到石块的溪水一般,分开两股向北奔逃而去。
有些人没有反应过来,但前方没有剑,后方却有刀,该怎么走,本能已经告诉了他们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