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节(4 / 6)
道:“如此之多的藤甲和铁器,如何在大邺之内流通的?!”
崔季明:“官官相护,便可天下通行。查到一批来自于范阳幽州附近制造,但藤甲材料源自南方,怕是走的河渠。”
京杭大运河共五段河渠使南北连通,崔季明朝地图东侧走去,道:“从建康至扬州的江南运河,是最后一段,在十五年前完工。自此之后,从扬州转山阳的山阳渎,从泗州至板渚的通济渠,自板渚至幽州的永济渠。建康的物资,便可通过运河至距离东突厥边境不过三百里的幽州。到了幽州的藤甲、与本地生产的铁器一并向北送去,而距离幽州最近的突厥部落正是贺逻鹘的亲信,阿史那燕罗的部落。”
如此长的运河之上通行,却几乎无人知晓,此事难道不值得眼前几个皇廷中的人出一身冷汗么。
崔季明:“毕竟突厥之乱如今已经平定,此处可先告一段落。如今的南方流民之灾,虽有天意,却更多的在于人为。流民本是一小撮,大邺救助灾民一直靠的是佛门悲田。佛门这些年膨胀的十分严重,许多寺庙几乎富庶可比诸侯,他们广受大量流民,却进行宣讲蛊惑,让这些流民成为编制,为他们所用。”
崔季明在地图上朝建康走去:“此次冻灾最严重的应该是潭州洪州,但流民反动的却是江南。世家在南地的地方官员极多,掌控力也极强,流民之灾本可以镇压,却不料几地刺史和节度使以帮助流民之名,起军向各军镇进发,周围城池被攻陷,流民数量成倍增加,叛军也吞并了各地军镇士兵,逐渐壮大。如今的范围,北至宣州常州、南至东阳,西边或许可能和饶州勾连,但具体情况还并不清楚。”
她长杆在地图上画了个大概的范围,这一片圆形的区域,直径几乎可比洛阳长安之间的距离。薛菱轻轻的抽了一口冷气。
袁太后道:“果然他们在北地怕行踪暴露,选择从南地开始发展。”
殷胥两只手紧紧交握在衣袖下,后背发凉。他曾想过世家如何啃噬着大邺,却没有想过如此计划周密,循序渐进。若不是突厥之乱被南突厥的独立所牵制,三方同时起乱,大邺必不能保全!
贺拔庆元道:“这不是随便就可以平定的流民之乱,他们已经手中握着大量南地士兵了。我本以为他们之前扩张得如此之快,或许能很快吞并和州、扬州,但似乎根据军报,他们停留在了宣州附近。”
殷胥忽然开口:“他们停留在宣州,或许是因为折损过多。他们本来的计划应该是是吞并了宣州军镇的三千将士,驱使宣州百姓称为流民。但宣州节度使刘原阳与崔家三郎联手,命宣州百姓撤离至和州。双方交战中,对方流民将士死伤极重,不但没能吞并,还自损颇多。或许流民与南地士兵之间,也因为宣州之变发生了内部矛盾,所以才导致队伍很难再推进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