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六十三章 一揽子计划(2)(2 / 3)

算了吧?”黄道周想了想,看向崇祯皇帝说道。

“过去,内务府每年要拿出100万两银子,去向皇明海贸总会、汉盟、欧罗巴各国海商购进大批粮食……”

“没必要?”

崇祯皇帝笑道:“黄卿,你这是没有饿过肚子吧,不要把内务府现有的一些压力,影响到你做事的判断上。

每年100万两银子,去订购海外的粮食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

在今后的5年间,内务府要逐步累加该项预算,此事要与川海总会明确好,各地所设平价粮行,要继续增加规模,与此同时,内务府这边也要在北方诸省,筹建起一批民储仓,这与户部的军储仓,是不掺和的。

虽说是民储仓,但是监察也好,运行也罢,都要按照国朝的标准来定,谁要是敢将歪心思,放到民储仓一事上,那大明的律法不是摆设。”

殿内安静极了。

崇祯皇帝赚钱是把好手,就现阶段的内务府,名下就有着不少优质资产,每年能够创收很多,可崇祯皇帝花钱也是把好手啊。

鉴于这等特殊的境遇,使得内务府的很多官员,其实是叫苦连天的,压力太大了,往往是崇祯皇帝一句话,就会有一批人忙的团团转。

错非是崇祯皇帝给的待遇好,给的晋升空间大,就这般压榨内务府的官员,叫他们整天背负很大压力,只怕有不少人都选择上疏请辞了。

“内务府虽说是总揽宫廷事务,可是朕却明白一个道理,有些事情,叫外朝的有司衙署去办,不是找这个理由推诿,就是找那个理由搪塞。”

崇祯皇帝看向钱肃乐他们,“大明官场的吏治整顿,不过是刚刚开始,许多堆积的问题和顽疾,并非是朝夕间能够解决的。

何况从内务府创设至今,外朝对你们的存在,其实争议性是不断增多的,觉得你们就是朕的幸臣。

不过朕却不这般看。

都是大明的官员,难道在外朝有司任职,就比在内务府有司任职,要高贵吗?

压力谁都有,朕也有,这些时日忙于各项政务,军务,就一直待在乾清宫,可是朕想问问诸卿,你们辛辛苦苦做的事情,为什么一定要叫旁人议论呢?”

叫外朝的文官群体,与内务府的文官群体,相互间对立起来,竞争起来,这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
不管是在哪一层面,失去竞争性,就会失去源动力。

大明文官群体的问题,之所以接连不断的爆雷,就是他们所执掌的权力过重,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察。

在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,没有正式宣告结束前,崇祯皇帝要保持这种竞争性,以确保两套文官班底,都能达到为他所用的目的。

“都好好的想想吧。”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