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 徐光启的大礼(2 / 3)
是徐阁老早先就提倡过的,还专门上过奏疏。”王在晋开口说道:“此物名叫甘薯,味甜,不过却带有毒性……”
“……”
崇祯皇帝听到王在晋所讲,愣住了,等等,徐光启做过这件事情?
对啊!
徐光启编撰的《农政全书》,就涉及甘薯一物。
怎把此事给忘了!
“韩赞周,去,传朕口谕,命徐卿即刻来见朕!”强压激动的崇祯皇帝,伸手对韩赞周说道。
“喏!”
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,对生活在神州大地的种花家,那对于能吃的作物,都有着极深的兴趣。
在鞑清时期,广泛种植的甘薯这类舶来物,其实早在明末时期,就已然开始在一些临海少地进行试行。
只不过培育适合神州种植,研究舶来物的习性等,在个人的坚持下,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。
这也使得苦心培育出的良种,最终却成了鞑清的嫁衣,以巩固鞑清的统治基础。
崇祯皇帝的这种反应,叫王在晋、王洽有些生疑,他们并不明白,天子为何对甘薯表现得这般重视?
“两位卿家,徐卿先前所发现的甘薯,其实是能直接食用的。”
崇祯皇帝面露笑意,看向王在晋他们,说道:“朕先前读过一本古籍,是记载三宝太监下西洋时,途径一个岛国时,就见过他们吃过此物,且产量极为惊人,亩产数十石,不过当地却叫做红薯,味甘。
朕就在想,西洋小国能吃的,那种植到大明,定然也是能吃的,只不过两地情况不一。
想要种植到大明,需要培育适合大明的良种才行,先前出现毒死人的情况,想必并未培育出,最合适大明种植的良种所致。
或者就是不清楚甘薯的食用方式,见到一人误食毒死,就口口相传所致,叫知道甘薯的人,都敬而远之。”
为了能叫红薯这一高产作物,在大明提前培育出合适的良种,并给予红薯相应的肯定,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种植做准备,崇祯皇帝只能将事情引到郑和身上。
“在徐阁老先前所书甘薯疏中,也曾提到甘薯,亩产惊人,味甘。”王在晋听闻此言,眉头微蹙起来,说道:“若陛下所说红薯之物,与徐阁老所提甘薯,是一物的话,那想来是先前所种的甘薯良种,并不完全适合大明种植。”
“陛下,若此事是真的话,那是否能先在京东屯田那边,小范围的种植?”王洽双眸微张,对崇祯皇帝说道:“现在我大明各地治下,频生灾害,倘若能多一类产量极高的作物,那对国朝而言,绝对是件利好的事情啊。”
岂止是利好啊。
增加一项农作物,这在饥荒年,连观音土都能吃,吃先前没见到的红薯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