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3章 业内良心啊(3 / 4)
比较重要的产业——外包。
就是把自家的一些需求,交给别的公司代为开发。等项目做好了,己方给钱交割就好了。
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?
省钱。
比如紫微星,最新的应届毕业生没入职前,平均工资将近2万。这可是一笔巨大的人力消耗。公司花这么多的钱养人,肯定是要给他们安排一些符合身价的工作。
如果是一些太低端的工作,月薪5000块的工程师也能做,为什么让这些月薪2万块的做?
这不是浪费吗?
所以,就要把一些低端的廉价的工作外包出去,给自家的比较优秀的程序员做相对较难的工作。
外包公司从大公司里接项目,不需要招太厉害的工程师,只需要一些低端的能吃苦的码农就行了。反正接到的项目也没什么技术含量。
这根本不是技术活,而是体力活。
码农,就是写代码的农民。
所以在外包公司里,永远学不到技术。
不过,一般热衷于外包的科技企业,都是中小型互联网企业、政府、事业单位以及非互联网的科技公司。比如华为、中兴、移动等公司开发互联网产品,技术不太难的话,就会选择外包服务。
对大互联网公司来说,一般不玩外包。
因为外包也有弊病。
代码不可控。
5000块钱工资程序员写的代码,一定比1万块钱工资程序员写的代码差。就算都能跑起来,可蕴藏着的漏洞风险不尽相同。
因为是别人写的代码,修改起来也费劲。
所以对互联网大公司来说,很多领着1万块、2万块工资的程序员,干的活跟外包公司5000块钱工资的程序员没什么太大差别。
怎么来弥补大公司的损失?
加班!
干更多的活,来把那部分工资差价给补回来。
对真正T5以上的专家级工程师来说,他们做研发,做高技术的项目,反而不会被加班拖累。因为做研发是一个“想象力”的活,跟底层的劳动力密集的重复性的工作不同。耗时间没有意义,得靠灵感的火花才行。
所以这种技术大牛们经常就是聊天喝茶、看书学习做运动,一天真正写代码的时间,也就是四五个小时。
这种现状,就决定了科技大环境。
做底层的大量重复性的低端技术工作是可控的,是容易管理的。做高端技术的开发,是不可控的,想管理也没法管。
不过……
在2007年6月,这样的行业现状好像要打破了!
对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,高端技术的开发,好像也能变得可控了!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