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节(3 / 5)
长对着几个知青大声嚷了起来,“秋收的时候你们什么活儿也不会干,还不如放农忙假的小学生!现在队里的粮食是社员们种的,总不能白分给你们吧!”
好像说的不错,但其实知青下乡插队,就是长大了参加工作了,就连户口也从城市迁到农村,哪里有再回家要钱的道理?
杨瑾便替知青们说话,“当年我们来插队,生产队分了一部分粮,又从公粮里先借了些,之后分了几年扣下,不如现在也这样吧。”
社员们便都想起了当年的事,“可不是?这办法正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。”
可有些社员不愿意分知青口粮,毕竟粮食的总数是一定的,分的人越多,每人得的越少。吴队长的亲家带头反对,“凭什么分他们粮?不交钱就不分!”也有几个人应和。
几个知青初到农村就参加了最紧张最劳累的秋收,本来就觉得难适应,又遇到了这样的事儿,心里也是不痛快的。其中最聪明的小杜顺着杨瑾的话说:“如果队长不给我们分粮,我们没饭吃只能回北京——这可不是我们不想下乡,而是生产队逼我们回去。”
知青们才到红旗九队没多久,如果都回了北京,公社一定会批评自己。吴队长又不敢了,只得不情愿地答应,“就那么算吧,不过两年之内必须扣回来。”
知青们才到农村,什么也不懂,什么也不不会,这些日子杨瑾一直教他们干农活儿、打柴打水、升火做饭,此时帮他们争到了粮食后又嘱咐,“九队工分高,只要好好参加劳动,节约些过日子,两年能还清的。”
鲁盼儿看着吴队长的嘴脸很不屑,便在下面对陈婶儿说:“若是没有这些知青来,蔡颖也不能回吴家,吴队长应该感谢他们才是。”
“吴二狗子当了队长最喜欢使坏,要他感谢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。”陈婶儿摇了摇头,却小声说:“蔡颖回去并不是为了知青们过来,而是又有了——你没发现吗?”
秋收时节,鲁盼儿弯不下腰,不用说割稻,就是拾稻穗都不能,便去旱田掰玉棒子,一直没见到蔡颖,大吃一惊,“什么时候的事呢?”
“估量着是夏天,毕竟是个女人,力气小,防也没防住……”陈婶儿将嘴贴在鲁盼儿耳边,“蔡颖没办法就搬回去了,不过她怎么也不肯与公公婆婆住到一起。而吴队长原来想着占了知青点儿,把两处房子连起来,他带着一家都搬过去,现在不成了,就把气都撒在新知青身上了。”
原来是这样!
蔡颖再来送毛线活,鲁盼儿见她的小腹果然已经略微突了出来,竟不知道说什么好,心里酸酸的,半晌才道:“还是要小心些身子,前些时候你就不应该割稻。眼下毛线活也要少织,再有活儿我都推掉吧。”
“别!我不怕干活儿!多织些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