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节(1 / 5)
从他们的信里,还有社员们的一些闲话中,鲁盼儿陆续知道了许多同学的近况:胡一民、郑峰等人被推荐上了大学;赵剑、跃进等人参军;包括二龙在内的几个同学上班;更多的人回乡务农,当然其中有人与她一样当上了民办教师……
先前的同学们,如今各有不同的境遇。
最近红旗九队的社员们最常闲话中议论的就是二龙了。
几十户人家的生产队,大家互相都很了解,二龙一直是不大招人喜欢的孩子,从他偷鸡之后,谁家少了什么都免不了怀疑他,在村里一直灰溜溜的。但现在一同上了高中的同学中鲁盼儿、陈建国和大龙早就辍学了;成绩最好的鲁跃进参军了;只有他进了化工厂当了工人。
在大家的心目中,有城镇户口,有工资,捧上铁饭碗的二龙是最成功的。
许多人便感慨不已。
后奶四处炫耀,还特别来家里吹了半晌。鲁盼儿理也没理,当初她就说过,两边各自过日子,再无瓜葛。二龙过得好,与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。
何况,她总觉得二龙那样的人,就算一时成功,总不会长久的。
第103章 刘家兄妹
鲁盼儿从上海回来, 将织毛衣的方法带到了红旗九队,但那时因为买不到毛线, 社员们只是看看热闹,并没有人来学。
最近化工厂生产了大量的腈纶毛线,公社代销社也进了一批,再看到襄平县人找鲁盼儿织毛衣,红旗九队就开始流行织毛衣了。
学织毛衣当然要找鲁老师了。
乡里乡亲的,大家吃了饭便带着线和针到鲁老师家里,热热闹闹地坐了一屋子人,“既然城里时兴, 我们也跟着学学。”
“很容易学的,”鲁盼儿热情指导大家, “我们先学最简单的上下针——小春婶儿,带线不要太用力, 免得织出来的毛衣硬绷绷的。”
“可我手劲儿就是大,怎么办呀?”
小春婶儿虽然是能干人儿,但她性子急,怎么也改不了, 是以鲁盼儿的毛活儿就是再多, 也没找她做过。此时就接过针线, “看, 应该这样, 把手放松了,轻轻巧巧地一带, 把线绕在针上——要一直放松,免得不均匀。”
“我再试试吧……”
“陈婶儿,你又漏了一针,要挑出来才行。”
“哪里漏了?我怎么看不到?”
“在这里,来,我替你挑吧。”
“眼睛花了,看不清楚了呢。”陈婶儿把针线递给鲁盼儿,笑着抱怨,“一连生了五个儿子,所有的针线活儿都要我一个人做。哪怕有一个女儿也好呀!”
大家就一起哄笑,“赶紧给建军、建国娶媳妇儿吧,你就不用学织毛衣了。”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