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47节(2 / 5)

着得体,能买得起卧铺票,还舍得去餐车吃饭,很显然小夫妻俩儿条件不错,刘嫂在一旁笑着加了一句,“你们说话中都带着京味儿呢。”

“到襄平县插队好几年了,我以为我的口音早变了呢。”杨瑾笑了。

刘家夫妻点头,“还是很明显,我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。”

鲁盼儿就好奇地问:“我说话也有京味儿吗?”

“当然,你们口音很像的。”刘嫂反问:“你不是北京知青?”

鲁盼儿摇摇头,“我是本地人。”

“那你们一定在一起很久了。”

的确不错,杨瑾和鲁盼儿相视一笑,“是很久了。”从杨瑾到红旗九队开始,那时候鲁盼儿才上小学四年级,一直到现在。

刘嫂又猜,“你们才结婚吧?”看两人一起点头,又笑问:“到上海有什么事吗?”

“我们想去上海玩几天。”

“上海可是个好地方,值得去逛一逛!”

刘哥就说:“我们都是上海人,毕业后分配到北方工作,一晃已经十年——每年我们都要在春节时回上海探亲,今年过年时单位忙,就拖到现在。”

夫妻二人便十分热情地向他们介绍,“上海的供应是全国最好的,比北京还充足,你们选去上海玩就对了。全上海有十个百货商店,最大的是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,那里的东西最全,你们一定要去;还有第一食品商店,能买到好多别处买不到的东西;再就是南京西路的皮鞋店、毛线店;淮海路上的妇女用品商店、南北土特产商店……”

上海居然有这么多商店!

第79章 合影留念

刘嫂见鲁盼儿听得认真, 便详细地讲了每家商店的特点,“外地人去第一百货的最多;不过我倒是更喜欢去妇女用品商店买衣服……”又热心地指导,“到了上海一定多买些尼龙袜子, 每双八毛九分钱, 比我们省便宜,还不要工业票,回来特别受欢迎;再有就是的确良布, 花色好看,做了衣服还挺括,也不要布票,夏天做衬衫特别精神;别忘了巧克力,我们这边没有卖的:对了,还有羊毛线, 不要布票,只要花钱就能买, 织毛衣又暖和又好看……”

鲁盼儿没见过羊毛线,也不会织毛衣, 就虚心地请教,“怎么织呢?”

“很容易的, 卖毛线的地方顺便卖针,织围巾用两根针, 织毛衣就要用四根……这么说你不明白, 到了卖毛线的地方,看她们织就懂了。”

那边杨瑾也笑着问刘哥, “我小的时候去过上海城隍庙,记得有许多小吃,旁边的豫园景色特别好,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?”

“过去那里是特别热闹,最有名气的是灌汤包——不过现在已经关门停业,只有特殊的时候才会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