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734章 经济权力即政治权力(3 / 7)

争的胜利,而是朝廷拥有铸币权,强制让铜钱被高估,银币被低估的结果,而动态的调价,是朝廷维持经济稳定的手段和工具。”

申时行上奏说的这个法子,按照民间的价格进行动态调整,避免铜银复本位制之下,一方彻底获胜,同时,让铜银钱兑换,维持在一个平稳的区间,让百姓生活不必绞尽脑汁的计算,维持生活的稳定。

这是朝廷重要的手段,稳定的银铜比例,意味着更加稳定的经济。

申时行一针见血的指出,有个更简单的办法,把铜炉捣毁,不再生产万历通宝,而是改为单一的银本位就没有这个问题了,就像泰西的费利佩就只发行银币,泰西的确可以这么干,但法定货币只有银币,就有一个问题要考虑了,百姓用什么?费利佩才不管什么平民的死活,大明能不考虑吗?

在奏疏中,松江巡抚的意见是,加大铜钱的生产,大量增加铜钱的发行,让铜钱和银币的兑换比例,更快的趋近于一银等于一贯的比例。

他有更好的解法,单贵金属本位,但这种解法有点违反了基本的民为邦本、本固邦宁的政治主张,他要敢这么大力鼓动,就不要想着入阁了,朱翊钧宁愿用个庸才也不会用他了。

这本奏疏里面,最多的内容不是张昂贪腐案、金银复本位制,而是讨论新兴资产阶级。

阶级论第一卷阶级指出:人只要存在,无论是否活着,就一定属于某种阶级,无论他自觉与否;而阶级的本质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,阶级从来不是一个虚妄的、抽象的概念,而是经济的实体和社会实体。

在这两个前提之下,申时行认为:那就是当一个人、一个集体,获得足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后,必然会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,并且一定会利用其政治地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,即政治权力等于经济权力,反之亦然。

“这端水大师现在大胆到让朕刮目相看。”朱翊钧说小看了申时行,不是小看了申时行的才能,而是小看了申时行的胆量,以前这些话,都是张先生说,现在申师傅变得更加大胆了起来,或者说,申时行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统治阶级,有些问题是绕不开的,是不能避免谈及的。

但同样申时行有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。

他在奏疏里,十分大胆而且直接了当、直抒胸臆,从根本上论证了一个问题,大明皇帝因为失去了足够的经济地位,所以政治权力大范围的收缩,地位并非实际上的至高无上,这就是大明国朝之前数十年乃是百年时间里,主弱臣强的根本原因。

政治权力等于经济权力,在举出了皇帝这个例子后,申时行认为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地位就成为了必然。

那么作为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的力量——朝廷,在这个过程中,要确保一定的公平性,要使用暴力维持大明的基本稳定,既要保证失去权柄的旧财主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,也要保证得到权柄的新财主们不会颠覆江山社稷。

这不是空想,而是现在浙江还田令推行过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