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2章 潜龙开渎醒,赤胆压天寒(3 / 7)
锐卒了,他的看法是站在骑营的角度去看,简而言之,气势够了,可杀的不够多。
但戚继光不这么看,重装骑营的效果他看在眼里。
战后有总结,是戚继光领兵以来的传统,打完仗,所有的参将、把总们坐到一起,聊一聊此战的得失,这种总结经验的氛围是想说什么说什么,而不是戚继光的一言堂。总结经验后,下一次才能打得更好,从在浙江领兵开始,他就这么做了,军队有句话,三个裨将顶一个诸葛亮。
战后总结的气氛是非常轻松的,充分讨论之后,形成经验。
比如马林提到的‘没有展开的部队,再强也是弱的’就很有意义,而骑营日后不再组建更多的重装骑营,维持现有规模、改为半甲,也代表了骑兵的发展方向,而线列阵的作战之强力,超过了所有军将的想象。
火器,改变了战场的基本格局,过去的经验,都因为火器的大量运用而作废,比如小西行长的波次攻击是没问题的,但碰到了火枪队。
戚继光觉得打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儿,就四个字,扬长避短,发挥自己的优势,痛击敌人的短处。
“如果没有问题的话,那就写成战报,为我大明军兵表功,顺便把战俘、小西行长的尸首送到京师去。”戚继光在开完了战后总结后,询问所有人是否要补充,没人补充之后,戚继光写了请功的捷报。
朱翊钧早就知道了平壤大捷的消息,因为小道消息已经传的满天飞了,胜利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天时间,戚继光的捷报,才传到了大明京师。
朱翊钧可以理解,前线需要统计敌我伤亡、需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总结、需要押送俘虏来堵住朝中文官的嘴、需要整理战场统计收获等等。
前线需要做很多事来确定胜利,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,都是为了一件事,不让朝中的士大夫们,喜事丧办,大明的士大夫太擅长这种事了,戚继光本人就是受害者,打了胜仗,反倒被戴罪立功,哪怕是戴罪立功的机会,都是弥足珍贵。
朱翊钧记得戚继光对军兵那句话:难?有希望、能打赢的仗,决计轮不到我们,让我们上的,肯定是没希望能打赢的,把没希望赢的仗打赢,才算是本事,才有机会。难吗?但不难,轮不到我们。
这就是振武之前,大明军兵们的困局,这种困局,让所有军兵都格外的迷茫,朱翊钧从来没有忘记过,振武,为何出发。
“报!平壤大捷!平壤大捷!”一个背上插着一杆朱红色团龙三角旗的墩台远侯,跑进了通和宫内,畅通无阻的来到了御书房门前,大声的喊道:“为大明贺,为陛下贺,平壤大捷!我大明军力克倭寇!”
“赏!”朱翊钧猛的站了起来,翘首以盼的他,终于等到了这份捷报,虽然知道前线发捷报要准确,但他等的有点焦急了,他立刻对墩台远侯进行了赏赐,而后从冯保手里拿过了捷报,细细看了起来。
朱翊钧拿着捷报,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说道:“好!羊角渡之战,我辽东军兵表现英勇!祖承训一举拿下,断了倭寇从羊角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