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725章 上国之民,不拜下邦之主(3 / 7)

他现在告诉大明军,他要义州做战略支点,马林、赵吉就把义州拿下了。

朱翊钧对自己的天赋心里有数,不给前线军兵添乱,是作为皇帝的自我修养。

“陛下,韩克诚和李舜臣差不多,都对朝鲜宗室、大臣非常不满,对朝鲜的重文轻武的风力舆论怀恨在心,朝鲜是重文轻武,因为朝鲜第一个国王李成桂,就是武将篡位篡来的王位。”冯保简单的回答了下陛下的疑问。

也不能完全怪李昖瞎指挥,这韩克诚就差把造反写到脸上了,李昖本来就要为汉城的陷落负责,人心思动,只有尽快收复汉城,才能坐稳王位,种种情况下,李昖只能如此下令了。

大明兴文匽武,以文官节制武官,除了正统年间非常过分,文官可以无诏杀武官之外,其他时候,还算算是正常节制,但朝鲜已经达到了重文轻武的地步。

跟蒙古人打了六十年,抵抗了整整九次进攻的王氏高丽,到现在十九日丢掉京师的李氏朝鲜,是有巨大差别的。

因为李成桂是武将篡位,所以在得势之后,整個朝鲜就开始了重文轻武,能打的将领像申砬、韩克诚之流,统统戍边去,实在不好赶走的,像李舜臣之类的武将,就是可劲的为难,白丁从军,后勤没有,粮食不给,到了生死存亡之际,李昖还在防备韩克诚,觉得他只防守不进攻,想篡位,越催越急。

“这仗打成这稀碎样儿,臣觉得就一个字,该。”冯保作为内相,为陛下分析了朝鲜速败的原因。

朱翊钧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:“只是苦了朝鲜的百姓,你看看马林上奏,这逃难能到义州的百姓,十不存一啊,这能跑就已经不容易了,跑的路上死了一大堆,到了义州,义州没粮,直接紧闭城门,不让流民入城,冻死的,饿死的,比比皆是,哎。”

“从内帑拿二十万银来,下章户部,扑买足够的粮草,送往义州。”

草料是赈灾必须的东西,这是皇帝的恩情。

朱翊钧从来不会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哭丧,那是弱智行为,脑萎缩才会干出来的事儿,他之所以肯银子,完全是因为义州是属于大明的了,他就是个貔貅只进不出,既然已经实际控制,哪怕是朝鲜王室爆种,自己把倭寇赶下海,朱翊钧也不可能吐出去。

土地、人口、矿产,俺的,俺的,都是俺的!

“这义州、定州、安州三州春耕,再让王次辅弄点水肥过去吧,既然归了大明,弄点水肥,让归化人知道大明怎么种地的,然后在当地生产水肥。”朱翊钧筹划着占领的事儿,打仗他不行,可怎么统治,他还是清楚的。

水肥不要多,有一点,做出对比实验,让当地人接受水肥等同于接受了大明。

这年头,能让百姓安安生生的种地,那就是还不完的恩情。

绥远也是这个思路,能让草原人不必冒着冻死、饿死的风险,安安生生的种地、放牧、圈养,就会慢慢变成大明的形状,绥远已经纳入大明三年了,没有大规模的反叛,只有数不尽的生人祠,里面供奉着皇帝、戚帅、潘季训。

朱翊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