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3章 大明做事,过于霸道了!(4 / 7)
戚继光手里端着一把平夷铳,只不过这把平夷铳,是一把全新型号的平夷铳。
“这把平夷铳里带有螺旋膛线,用的是六钱火药,采用燧发机,带有二十倍的瞄具,在室内,可以打到一百二十步以上,室外则是一百步,因为室外有风。”戚继光简单介绍了一下新的平夷铳,除了多么瞄具之外,还多了一个前支架,而击发的方式,也分为卧式、半跪和立式三种。
前支架,就是卧式时使用,会更加精准。
而在枪机上多了一个保险栓,在没有拔掉保险栓之前,是无法击发的,最大的保证了填药行军的安全性。
射程、精准、穿甲等多个方面,有了极大的提升,这次平夷铳的弹丸是尖锐的铜弹,和过往的铅子完全不同。
铜弹是最好的弹丸,但大明缺铜,所以只能选择铅或者铁。
戚继光也没多废话,以立式进行了展示,一百二十步的距离,枪枪命中了靶心,而且因为室内的原因,一共十枪,每枪皆中人型靶的靶心,而后戚继光又将瞄具拆下,使用三点一线的机瞄进行了射击,仍旧是十枪皆中靶心。
戚继光将平夷铳收拾好,才站了起来,尊重军械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。
戚继光笑着说道:“一个训练有序的锐卒,持有此类平夷铳,不携带瞄具的情况下,也可以精准命中敌人。”
“一个十人队,配一把平夷铳足矣,因为战场上,更多的是鸟铳饱和式攻击,来应对敌人的冲锋,当然在清除高价值的目标时,平夷铳也会发挥奇效。”
戚继光之所以拆掉了瞄具,是为了向皇帝展示平夷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瞄具其实非常不方便携带,因为瞄具比较金贵,玻璃的硬度其实并不是很高,比砂砾要低的多,瞄具没有保护很容易磨花,而且不适合在战场上长时间使用。
而机瞄就不同了,简单、可靠、适用性广而且同样准确,这就是戚继光对军械的追求。
“李总兵啊,你看到了吗?”朱翊钧拍了拍平夷铳说道:“要是敌人手里有这玩意儿,你带着人冲锋陷阵,牙旗一倒,那仗是打还是不打呢?”
建文战神、靖难第一内奸、虎父犬子、靖难运输队队长李景隆,是李文忠的儿子,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,虽然李文忠是亲外甥,但李文忠的一生的战绩,堪称彪悍,李文忠一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,元顺帝逃到了应昌,就是李文忠带兵突袭,把元顺帝打的继续北逃。
但李文忠儿子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,堪称灾难。
毫不客气的说,没有李景隆送,燕王朱棣能不能靖难成功都是个未知数。
在关键战役,白沟河之战中,李景隆所率官军,稳扎稳打眼看着就要击退南下的燕军了,结果一阵大风起,牙旗被大风折断,战局立刻变成了一边倒,所有人都以为李景隆被燕王给杀了,军心立刻涣散了起来。
牙旗怎么倒的众说纷纭。
比如朱棣就曾经对旁人说,是他亲自带兵斩旗,但其实那会儿朱棣陷入了苦战,坐下的马匹受伤、连近战用的长剑都剑锋折缺,不堪击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