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4章 圣堂勇士的终章(4 / 7)
先生讨论明白的问题,而且国朝还有这么多贱儒的铁例。”
“所以,这是困局。”
“如你所言。”高启愚眉头紧蹙,而后逐渐舒展开来,笑着说道:“这不是我们应该操心的事儿了,到那个时候,咱们早就是一抔黄土了。”
“陛下,春秋鼎盛,大明之福。”
黎牙实笑容满面的说道:“好吧,你说得对,我多少有点杞人忧天了,这不是我们要头疼的问题。”
因为皇帝病危带来的种种乱象,让高黎牙实考虑起了帝国继承人这件事,泰西的圣骑士是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这是有借鉴意义的。
高启愚和黎牙实只是在闲谈,这是皇帝病危带来的影响和顾虑,但张居正作为帝国首辅,却不能将这件事交给后人的智慧,因为在张居正这个帅老头看来,后人没有智慧。
张居正站在高位,他很清楚现在大明这种蒸蒸日上,甚至日新月异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,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都是少数中的少数,仅有奋六世之余烈的商鞅变法,在那个大争之世,曾经短暂出现过。
这是张居正唯一想到的似曾相识的时代。
万历十二年四月十三日,大明皇帝恢复健康后,第一次正式主持廷议,清晨的阳光明媚,春天的燕子在叽叽喳喳的筑巢,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,天空变得越发的清朗,煤烟造成的烟尘和霾灾,只在深冬和初春出现了。
“先生是真的舍得,熊廷弼半大点的孩子,送到绥远去?”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,张居正请旨遣熊廷弼随扈潘季驯,为王化绥远做贡献。
“熊廷弼深受皇恩,十五岁也不小了,若不是在全楚会馆就学,早该婚配了。”张居正给出的解决办法,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人才,形成一股维持新政、维持朝堂清明的合力。
“那就让他去吧。”朱翊钧思索了片刻,决定让熊廷弼前往绥远随扈潘季驯,在绥远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。
“刑部主事俞显卿,上书弹劾礼部主事屠隆,游宴淫纵。”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来。
单单弹劾一个礼部主事屠隆,还不值得拿到大明文华殿来廷议,除了屠隆之外,还涉及到了两位侯爷,一位是西宁侯宋世恩,另外一位是临淮侯李言恭,还有一个就是礼部的少宗伯,礼部右侍郎张佳胤。
礼部主事屠隆和西宁侯、临淮侯时常游宴,皇帝病危消息传出这七日时间里,都老老实实的没出门,等皇帝出院了,这才出门继续游宴,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,因为憋了七天,喝了点马尿(酒),就有了淫纵之事。
至于淫纵的场面,实在是有点不堪入目,在青楼,大庭广众之下,闹得人尽皆知。
“西宁侯和临淮侯,是怎么回事儿?怎么和屠隆搅合到一起了,而且还结拜,称兄道弟?”朱翊钧看完了奏疏,眉头紧锁,武勋和文臣拜把子,当真是有点别开生面。
“陛下,西宁侯和临淮侯并不习武,也从未参加过京营遴选。”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,他作为武勋之首,不知道这两个武勋的情况,因为他们属于勋军,光领俸禄不视事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