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584章 两宋三百载,未曾复燕云(4 / 7)

去,每家门户多则两三千两,少则几百两,对于能够被定性为势要豪右之家而言,这点银子,不至于伤筋动骨,而且驰道贯通后的好处,那是一目了然的。

左等右等,山东的豪族们没等到张榜,王一鹗给的政令是自由认捐,你出多出少,全看心意。

不出行吗?当然可以,只要你承担得起后果就行。

“朕要是山东豪族,朕也骂娘啊,这王一鹗确实不是个东西。”朱翊钧设身处地的想了想,自己出钱还不行,出多出少都没个准数,万一被王一鹗树了石碑,那还不如直接下地狱来的轻松,出的少了被人骂,出的多了连个好名声都留不下。

最怕的就是,有人偷偷捐的更多,以获得巡抚青睐,获得竞争优势。

“凌部堂这法子,是很公平的,但那是因为所有人都怕凌部堂手里的刀,所以能实现,王一鹗若是如此做,恐怕半两银子都收不到,因为别人不怕他,所以只能这么做,让他们内讧起来。”冯保则看的非常明白。

凌云翼能这么干,因为他手下有客兵,王家屏和王一鹗做不到,他们手下没有客兵。

朱翊钧深以为然的点头,凌大总督不会回去了,山东势要豪右只能继续被读书人折磨了。

公平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公共资源,享用的时候,常常不以为然,以为理所当然,等到失去的时候,追悔莫及。

“陛下,正衙钟鼓楼明日竣工,王次辅和万阁老请陛下前往观礼。”冯保挑出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奏疏放在了陛下的面前,正衙钟鼓楼是皇帝陛下敕造的鼓楼,负责京师的报时。

这玩意儿理论上不属于大工鼎建,而是属于奇观,最开始的时候,王崇古提议给太后祝寿用,可是李太后坚决不准,说破天了,外廷可劲儿的热闹就是,不要打着她的名义建就行了,一个佛塔已经足够遭人戳着脊梁骨骂了,一个钟鼓楼作价120万银,那可是整整一年的金花银!

最终成为了皇帝敕造,主要职能是报时。“下章内阁,明日朕准时前往。”朱翊钧看看时间,廷议之后前往正好,从文化殿到东华门外,只用几步路的事儿。

次日的廷议时间并不长,已经进入了十二月份,廷议主要内容就是各种年底的盘账,这些账目有些琐碎,会在十二月底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总,供皇帝了解大明的现状。

京师下了一场大雪,在煤炭价格稳定的时候,所有人都感谢这场雪的及时,因为瑞雪兆丰年,明年就不会是一个大灾年,不下雪,来年就会有蝗虫,土地会干旱,粮食就会歉收,粮价就会上涨,生活成本就会增加,尖锐的人地矛盾就会从水面下水落石出,激烈的矛盾冲突会造成动乱,在加上人祸,这就是大明内外,都盼着下雪的缘故。

“不是,万阁老这读史书,都读到辽史和金史了吗?”朱翊钧看着万士和奏疏,就是一乐,这个大宗伯,这么偏门的史料都去研究。

“比较有趣,臣本来是好奇,宋太宗皇帝为何保留他在高粱河的战败的经历,臣查宋史,未能查到,原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