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骂越多,功劳就越大(2 / 7)
方商量着来,不是什么事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的,如果圣旨真的那么神奇,晋党僭越一道圣旨下令解散就行了。
王崇古认真的研读了户部的《钞法锚定疏》发现,户部说的有道理,而且非常有道理,这事还真有他王崇古的事儿。
“臣惭愧,户部寄托之事,臣到死怕是也干不出来。”王崇古确信自己没有理解错户部的意思,终究是摇了摇头,发行钞法,其实就是一个衡量标准,衡量大明是否再次伟大的标志,或者说是大明万历维新的一個标准,做到这一步,才算是成功了一部分。
从北宋开始,中原这片土地换了无数种名目,想要解决一个问题,那就是钱荒,但历史总是在反复的上演,钞法一次又一次的崩坏,循环往复,中原是需要更多的货币的,这一点毋庸置疑,否则就不会有钱荒了。
纸钞,就是朝廷向民间的借贷,这一点在许衡在《楮币札子》就已经反复讨论过来。
纸钞意味着借债,意味着纸钞的锚定是债务,而债务的本质是国朝的信用,利用信用发债、利用债务发钞,更多的货币商贸繁荣,一片鲜花锦簇,内外上下有了更多的信心,继续发债,如此恶性循环,如此左脚踩右脚,直到嘭的一声彻底碎裂。
就是再自律、再勤勉、心中再有坚持的人,真的经得起自己印钞不停的收割别人的诱惑吗?绝不会。
范应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是人中龙凤,他考中了状元,举世无双,天下闻名,在牙痛的时候,想办法去镇痛,时日稍长,中毒越来越深,原来的范应期已经死了,现在的范应期不过是披着人皮的毒虫罢了。
历来的钞法败坏,就是因为缺少锚定,这个锚定可以是粮食,也可以是金银铜,可以是生产力,也可以是信用,但唯独不能单纯只是信用,如果大明宝钞可以买到米面粮油肉肉,它就不会崩溃。
大明每天一睁开眼,一亿两千万丁口,就是一亿五千斤的粮食、七百五十四万斤的油、一亿三千斤的蔬菜、一千六百万斤的肉的消耗,大明朝廷要调解各方面的矛盾,把这些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生产出来,不仅仅要生产出来,还需要通过货币,将这些货物流通起来,而不是腐烂在仓库里,需要送到货架上,只有做到这些,宝钞才会是货币,而不是擦屁股纸。
北宋南宋胡元大明,其实都做不到,所以宝钞,钞法的崩溃就变得理所当然了。
户部大司徒少司徒其实都读过《楮币札子》,对纸钞的锚定有自己的想法,大明想要推行大明宝钞,宝钞的锚定物主要有:军力的强横、土地、粮食、白银、黄铜、煤炭、棉布、驰道、海权,只有如此锚定,大明朝的货币才会保持基本的健康稳定。
大明的盐引是可以当钱花的,因为盐引锚定了盐,在松江府、苏州府两地,盐引还可以换成棉布。
盐引只有少部分人使用,而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必然巨大,而且是天下人人使用,所以需要锚定的东西更多,才能坚挺,只有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多,才能互相监督,不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