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小说

第16节(3 / 5)

然后带回本国放映。

像美国的圣丹斯、荷兰的鹿特丹这类,鼓励新锐导演和独立电影人的电影节,就是他们的购片狂欢节。

就像是一个精打细算的“家庭主妇”对待一件刚上市的、正在进行促销的新产品一样,他们会从各个方面估量这件新产品值不值得他们入手,无论商家说的天花乱坠,他们只会寻找自己需要的,和他们认为合适的。

在这个市场,无论这个导演身兼多少职,对这个作品有多大的话语权,他都是被动的,因为他是被挑选的那个,而不是那种大导演大制作影片,价高者得。

换句话就是,谁更有需要,谁就更被动。

所以有些独立电影,导演在明确知道自己的影片值得更高的价格,却不得不签下片贩子低廉的购买合同。

因为他比片贩子更需要知名度,更需要片子卖出的钱,更需要……

所以他不得不妥协。

不过,妥协这种事情在苔米这里是不存在的。

对数字甚为敏感的苔米,纵然不懂的这个市场行情,但是她心里也有一个算盘。

她按照当地人口、土地面积、人口密集程度,票房市场总额,以及往年媒体爆来的在鹿特丹电影节热门影片成交价格作为参考,制定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精密价格表格。

凡是这个表格上出现的国家和地区,低于这个表上价格百分之十的购片人,一律被苔米当成人品不及格拒之门外,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。

苔米也有自己的理论,她是什么都不懂,但是你真把我当成冤大头,那是你人品有问题,我不要和人品有问题的人合作。

反正我还有拍下部电影的钱,拿出你的诚意,爱买买,不买滚!

于是苔米再次出了名。

这一次加入谴责队伍的不仅是媒体,还有被苔米拒之门外的片贩子。

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难说话的人,她真的认为别人非她不可吗?狮子大开口,太贪婪了!”一位被苔米拒之门外的电影公司购片人不爽地说道。

这一次,苔米不再沉默,因为她听取了雷蒙德的建议,接受几个权威电影杂志的采访,雷蒙德的说法是,“你得让更多的导演知道,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钱!”

苔米被雷蒙德这么一说,突然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,她觉得自己确实有这个责任。

雷蒙德说得义正言辞,事实上他只是不想让苔米将全欧洲的媒体都得罪了。

好吧,上帝原谅他,他又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。

`(*n_n*)′

经过众人投票决定,苔米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,一家是苔米本国相当具有权威性的电影杂志《电影手册》,另一个则是荷兰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