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节(6 / 7)
郑重其事的给德妃磕了一个头,感谢德妃对他的生育之恩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, 直把德妃和这满殿的奴才都给惊了一跳,等反应过来后, 德妃的眼眶当即便是热意翻涌, “快起来, 我的儿!”
听到这我的儿三字,胤禛也是心绪翻搅,他抬头望着泪意朦胧的德妃, 禁不住本能的唤了一声,“额娘!”
“我的儿啊!”此时德妃已经走到了近前,她伸手抚着胤禛的脸颊, 两母子相对泪目,多年来横亘在母子之间的隔阂仿佛正在消解。
后来,康熙知道了这件事,当时便只有一个心情——为什么没有朕的?
随着时间的发酵,《寒门贵子》的影响渐渐自京城向各府辐射, 叫人意外又不那么意外的是,对《寒门贵子》这本书最为追捧, 也最有争议的地方, 是文风盛行的江南。
许多学子推崇这本话本的原因, 是因为它写出了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艰辛,这多少让他们对张方明有些感同身受,功名,可不是靠娶老婆就能考上去的。
另外,书中科试的题目出的也是十分有水平的,许多学子都曾经根据题目,写下过自己的答案,总得来说,张方明的文章,在这许多的文章当中,水平还是在上上之列的,但也不是没有能超越他的,所以就有言道,这张方明若是放在他们大清的江南,恐怕就拿不到这个六元及第了。
当然,学风盛行之地,老学究的基数也相对要多上那么一些,所以对于张方明设计张祖父过继张父一事,争议还是有的,而且这种树立在孝道上的指摘,还真叫人不好反驳,毕竟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,天下无不是的父母,什么原因在这一句话面前,都会有一种自辩的苍白感。
这种争议,是在后来,张父认回亲生父母后,才渐渐平息的。
而最为出乎意料的事,大多江南学子们最为喜欢的情节,竟不是张方明金榜题名、跨马游街时的部分,而是李方明初次上朝,代表武官阵营,慷慨陈词的桥段。
彼时有谏官弹劾李靖等一众战将在吐谷浑一战中,杀戮太重、有伤天和,并提议对吐谷浑进行赏赐安抚,以彰显我大唐的气度。
这个提议直接点炸了武将阵营,哦,合着他们辛辛苦苦的上阵杀敌,就是为了给敌人送赏去了是吧!可去·他·妈·的吧!
脾气最为粗莽的程咬金,一句格老子已经挂在嘴边了,坐在上手的李二,却是将李方明那望着那谏官的、满脸都写着‘想嫩他’的表情给看了个一清二楚,嗯?!这小子有点意思啊!李二陛下登时便来了兴致,直接将李方明给点了出来,问他对此有何看法。
李方明能有啥看法,人都骂到他祖父脸上了,那当然是……干他呀!
李方明笑得一脸喜庆,先是来了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